查看原文
社会

清华北大,同发讣告!他曾在广东上大学

南都报道 南方都市报 2024-07-02

6月30日,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、北京大学历史学共同发布讣告,曾在两校任职的历史学者刘桂生于6月29日12时5分逝世,享年94岁。

南都记者获悉,刘桂生曾在广州求学,师从于陈寅恪先生,长期致力于中共党史、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研究。他是改革开放后国际学术交流的先行者,对推动中国文化“走出去”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刘桂生。

求学广州师从陈寅恪

讣告称,刘桂生1930年8月生于云南昆明,1949年初入位于广州的岭南大学政治历史学系,师从陈寅恪教授学习中国史,次年9月转入清华大学历史学系,1952年毕业。1953年结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研究班。

“我的大学生活开始于广州岭南大学,历史机遇使我首先受教于陈寅恪先生。”刘桂生曾接受访谈,回顾与老师的相遇。1948年底,陈寅恪应岭南大学校长邀请,到该校担任政治历史学系与中文系的合聘教授。岭南大学政治历史学系分为政治学与历史学两个组,“我恰在此时进入岭南,成为历史学组的学生。”

历史组的课就在陈寅恪家里的客厅进行,老师的治学方法给刘桂生留下深刻印象,“比如说,用经济眼光分析社会、政治问题......用制度性、物质性的史料分析精神现象......特别是用多种文字的史料治史这一类新颖而独特的史学方法......以至今日脑子里还留存着先生讲课时的音容笑貌。”

1953年,刘桂生任教于清华大学,历任助教、讲师(1965年)、副教授(1978年)、教授(1984年),曾任校务委员会委员、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,社会科学系、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,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,兼任北京市第七、八届政协委员,文化部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等。1993年调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,也是该系实际招收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生的第一位导师,同时主持北京大学最早的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后流动站。1998年调回清华,同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。

刘桂生先后主编《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》《图说近代中国》《时代的错位与理论的选择》《严复思想新论》,主持和参与“十二五”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《李大钊全集》《孙中山全集》的编注工作。其成果多次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、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奖项。鉴于他在李大钊、中共早期历史、马克思主义传播史、新文化运动史等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,刘桂生于2021年获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授予的“李大钊研究终身成就奖”。

推动中国文化“走出去”

讣告称,刘桂生长期致力于中共党史、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研究。学术思想上,他受其业师陈寅恪、雷海宗、邵循正诸先生之影响,承袭“人文日新”的民族文化精神和老清华会通之学术范式,以“身、心、家、国、古、今、中、外”八事相通为要领,强调治学与为人合一,注重古今贯通,中西融会,双向互动,交融互释,主张在不断深化对本民族文化认识的基础上,认识世界文化;同时在深入认识世界各主流文化的基础上,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。

研究方法上,他主张为学须具“预流”思想和“一线”观念,强调跨文化、跨语际、跨学科研究,是改革开放后国际学术交流的先行者。早在1980年,他应法国外交部之邀,前往该国高等社会科学院近代中国研究中心,巴黎第七大学、第八大学等校讲学。1990至1991年及1995年两度应聘担任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客座教授,前往该校讲授“中国古代思想史”和“中国近代思想史”两门课程。此后又数次赴德讲学。1997年、2000年又赴美国、俄罗斯等国进行学术交流。他先后指导美国、德国、意大利、韩国等国学者和留学生多名,为国外新一代汉学家的成长做出贡献,对推动中国文化“走出去”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刘桂生为人正直,待人至诚,关爱学生,深受同事的尊敬和学生的爱戴。直至九十余岁高龄,他仍思索不已,问道不止。在生病期间,他还讲述了对于晚清大儒俞樾“花落春仍在”的见解,以阐明中华民族文化自我更新之生命力。

“大学生应该通过读书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,提升与强化自我。只有把书读到心里,才能培育自己的底气,有了底气,才有骨气、志气、豪气、英气、雄气,以及孟子所说的‘浩然之气’。”2017年4月,刘桂生向学生分享读书感悟,“只有通过读书,人们才可以培养审视历史本质的眼光。”他将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的对联送给学生,“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,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。

一路走好……

南方都市报(nddaily)、N视频报道
南都记者 张林菲

 ▊ 南都君特选(戳下方标题)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